重点实验室廖学品教授团队:胶原多肽提高酿酒酵母糠醛胁迫耐受性以促进乙醇合成
点击数:52025-02-25 00:00:00 来源: college and leather
新闻摘要: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廖学品教授团队以S. cerevisiae为实验菌株,胶原多肽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胶原多肽的糠醛胁迫保护功能及相关的分子机制。
纤维素乙醇是一种可替代燃油的绿色生物燃料,不仅能降低能源消费对石油的依赖,还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然而,木质纤维素预处理阶段产生的糠醛会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造成严重的胁迫损伤,制约纤维素乙醇的高效合成。因此,增强菌株耐受糠醛胁迫的能力,以促进乙醇的生物合成,对于突破纤维素乙醇发酵瓶颈至关重要。脯氨酸(Proline, Pro)是一种常见的胁迫保护剂,但S. cerevisiae自身的Pro合成能力有限,而外源添加Pro将增加生产成本。胶原蛋白是Pro的主要天然来源,也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胶原多肽(Collagen peptide, CP)是胶原蛋白水解产物,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与其他蛋白相比,CP的氨基酸组成特殊,除了含有Pro外,还含有大量的甘氨酸(Glycine, Gly)和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
基于上述背景,四川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廖学品 教授团队以S. cerevisiae为实验菌株,胶原多肽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胶原多肽的糠醛胁迫保护功能及相关的分子机制。首先,探究了CP在不同浓度糠醛胁迫下对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浓度糠醛会对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造成严重的胁迫损伤,而引入CP则可以保护细胞,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细胞形态完整、维持细胞超微结构的稳定(图1)。
图1 胶原多肽对糠醛胁迫下S. cerevisiae形态的影响: (a-d) NS和2CP, 1Fu和1Fu_2CP, 2Fu和2Fu_2CP, 以及4Fu和4Fu_2CP培养基中的S. cerevisiae分别在6和48 h的细胞形态;
(e-g) 2CP, 2Fu和2Fu_2CP培养基中的S. cerevisiae在48 h的超微结构形态图
糠醛的存在会抑制葡萄糖的利用,降低乙醇的产量(图2)。而引入CP后,葡萄糖的利用率大幅提升,乙醇的产量也明显提高。比较CP和其他多肽的乙醇发酵性能,发现含有CP的培养基中葡萄糖利用率和乙醇产量均高于其他培养基。此结果表明CP更有利于促进乙醇的生物合成,这可能与其特殊的氨基酸组成有关。因此,进一步监测了胞内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发现10GF_4CP中S. cerevisiae胞内Pro、Gly、Hyp含量均高于其他培养基(图3)。此外,研究了氨基酸的添加对乙醇发酵过程的影响,发现10GF在72 h乙醇浓度仅达到29.4 g/L,而10GF_Gly、10GF_Pro和10GF_Hyp中乙醇浓度分别达到31.9、33.0和33.4 g/L。这表明Pro、Gly和Hyp均能提升S. cerevisiae对糠醛胁迫的耐受性,从而提高乙醇产量。
图2 比较胶原多肽与其他保护剂的乙醇发酵性能: (a-c) 10G, 10GF, 10GF_4CP, 10GF_4SA, 10GF_4ADP和10GF_4Urea在48 h的葡萄糖浓度, DCW和乙醇产量; (d-f) 10GF_4CP, 10GF_4SP, 10GF_4MP和10GF_4BLP分别在48 h的葡萄糖浓度, DCW和乙醇产量
图3 氨基酸对糠醛胁迫下乙醇发酵性能的影响: (a-c) 10G, 10GF和10GF_4CP培养基中0 h, 48 h和72 h胞内Gly, Pro和Hyp的含量;
(d-e) 10GF, 10GF_Gly, 10GF_Pro和10GF_Hyp中的葡萄糖浓度, DCW和乙醇产量随时间的变化
进一步研究在不同初始葡萄糖浓度下,CP对S. cerevisiae发酵性能的影响。15GF、20GF和25GF加入CP后,120 h的乙醇浓度分别从27.9、29.4和30.7 g/L增加到58.6、75.5和87.3 g/L(图4)。这表明,即使在高底物浓度下,CP也能提高底物利用率,进而提升乙醇产量。
图4 不同葡萄糖浓度下CP对S. cerevisiae发酵过程的影响: (a1-c1) 15GF和15GF_4CP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浓度, DCW和乙醇产量;
(a2-c2) 20GF和20GF_4CP中葡萄糖浓度, DCW和乙醇产量; (a3-c3) 25GF和25GF_4CP中葡萄糖浓度, DCW和乙醇产量
此外,采用转录组分析CP提高S. cerevisiae糠醛胁迫耐受性的分子机制,发现CP的糠醛胁迫保护功能与细胞的能量、糖酵解和脂质代谢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图5)。CP能提高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从而增强S. cerevisiae的糠醛胁迫耐受性与乙醇合成能力。同时,qRT-PCR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转录组的分析结果(图6)。该研究不仅为纤维素乙醇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新方法,也为CP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5 转录组分析: (a-b) S. cerevisiae SLL-510分别在2Fu vs NS和2Fu_2CP vs 2Fu中与细胞成分相关的DEGs的表达;
(c) 2Fu_2CP vs 2Fu中与胁迫相关的DEGs的表达; (d-e) 2Fu vs NS和2Fu_2CP vs 2Fu中与代谢相关的DEGs的变化;
(f) 聚类分析菌株SLL-510在2Fu, 2Fu_2CP和NS中与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g-h) 2Fu_2CP vs 2Fu, 2Fu_2CP vs NS, 2Fu vs NS中与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i) 2Fu_2CP vs 2Fu中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图6 qRT-PCR分析: (a−d) 比较RNA-seq和qRT-PCR对2Fu_2CP vs 2Fu中涉及脂质代谢, 能量, 糖酵解和辅因子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
(e-f) 2Fu vs NS中涉及能量代谢和糖酵解关键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2−ΔΔCt法计算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对变化
四川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杨铭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李霞助理研究员和廖学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